第一次写以国外为背景题材的商业小说,除了人名给大家带来的无法辨别的困扰,国外背景势力的层次和分布也让大家看得有点晕乎。
这里做一个梳理说明吧。
一、财团
日本财团的历史悠久,大致要分成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
【战前阶段】
在战前,日本逐渐形成了四大老牌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
(1)三井财团
创始人三井八郎兵卫高利于1673年在江户(今东京)和京都开办绸缎庄,以后兼营钱庄。从18世纪20年代起开设了以经办银钱汇兑业务为主的三井兑换店,成为商业资本加高利贷资本;并同时资助封建诸侯,替德川幕府包办汇兑,作为御用特权商人而成为富商巨贾。
在明治政权初年,三井家族将自己身份由御用特权商人转为新时代的政商,确保了自己的身份和利益不受政权更替而产生影响。1876年由于在明治维新初年转到新朝廷方面,并得到明治政府的照顾把持了全国的金融业。三井家族在此时通过整合三井兑换店以及其附属金融机构和掌握当时的官银为基础开办起自己的私营银行——三井银行。三井银行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第一家私人银行,此后开始依托三井银行不断扩充产业范围。
随着战时体制的实施,三井财阀又与军部合作,向军需工业和占领地扩展事业,最后在二战前发展成为拥有151个直系、旁系和投资公司的大财阀。其中仅三井物产的营业额40年代前期便达到30亿日元。二战期间,三井财阀的核心——三井银行,兼并了日本第一银行更名为帝国银行。其经营实力很快就超过了安田银行而居财阀银行首位,使得三井垄断财阀的直属企业和旁系企业通过此次银行合并得到更加雄厚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得到更快发展的机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三井财阀的规模是三菱财阀的倍、住友财阀的2倍、安田财阀的3倍左右。
(2)三菱财阀
三菱财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岩崎弥太郎在土佐藩经营的运输业务。岩崎弥太郎在1870年担任土佐藩在大阪市西区堀江设立的土佐藩藏屋敷(负责储藏并贩卖来自各地方大名的货物的组织)中99家商会的领袖。1871年,日本实行废藩置县,99家商会成为个人企业。于是岩崎弥太郎从土佐藩购买了三艘船只,在1873年设立三菱商会,开始经营海运(后发展为日本邮船)和商贸(后发展为三菱商事)等业务。
三菱财团以海运、商贸起家,到了四代目岩崎小弥太时,1917年,成立了三菱造船、三菱造纸,1918年成立了三菱商事、三菱矿业,1919年成立了三菱银行,1920年三菱造船分化为三菱内燃机制造和三菱电机等子公司。此后,随着日本不断发动战争,国内的军工产品需求激增,三菱的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3)住友财阀
住友是日本最古老的企业集团之一,拥有400多年历史。早在16世纪时,住友家族因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260多年的德川幕府。
明治维新之后,在吸收西洋技术不断扩展铜生产量的同时,机械工业、石炭工业、电线制造业、林业等关连事业也相继得以开展,逐步发展成为以工矿业和金融业为中心的近代财团。
到20世纪初,住友家族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日本国第三大金融财阀。上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垄断集团成为日本****的主要追随者,住友财团也不例外。在此期间,住友财团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显,该财团的大部分产业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传人已经掌握了财团股本总额的90%之多。
(4)安田财阀
安田家族原是明治维新时代的特权商人,以经营钱币兑换起家。1863年,安田善次郎以25万两黄金为资本,在东京开办“安田屋”钱庄,发展顺利。1879年,安田经政府批准后,以钱庄为基础创办私营安田银行,并逐步向纺织、建筑、铁路交通等领域扩展,形成了包括一批企业的经营集团。1912年,安田又组建起“安田保养公司”的持股公司,从而初步形成了在日本经济中有较大影响的安田财阀。
1923年,雄心勃勃的安田善次郎一次吞并了10家银行。至30年代初,安田财阀已拥有包括14家银行、12家工商企业以及6家保险公司的大型财团。
安田财阀是富士财团的前身。
【战后改造】
在战前,除了四大财团,日本当然有其他十数家财阀。这些财阀基本上被某个核心家族掌控在手上,实现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财阀。
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以反垄断为名,对旧财阀实行了抑制政策,解散了日本的财阀组织,但保留其银行组织的存在。从1951年开始,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又逐步采取了扶持垄断资本的政策,促使日本的财阀组织重新组合。
1953年对“禁止垄断法”的修改,放宽了持有竞争关系的公司的股份及兼职的限制,如金融机构持股限制由5%扩大至10%。
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旧财阀的金融机构重新聚集了原来的下属企业,以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高度融合为基础,演变成日本的新财团。其中以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银等六大财团最为庞大,从而构成日本著名的六大财团型企业集团。在随后的发展中,也渐渐出现一些其他的中型财团。
战后日本财团不再像战前财阀一样,完全受某个家族掌控。因为美国制定的政策,日本的战后财团只能以更加密切的盟友式关系,加在一起实现对财团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原本就处于高位的旧贵族、旧财阀家族和政治家族、商业家族慢慢通过联姻、利益交换连接起来。财团虽然不再受某个家族明面上完全掌控,但通过联姻、交叉持股的利益、甚至更阴暗的把柄,还是能实现相对控制权。
在战后财团的体系里,最核心的仍然是银行,其次是财团旗下核心企业社长之间的社长协调会。由于日本的特殊历史和美国的控制需要,日本财团不能像韩国财阀那样明目张胆了。至少今天看来,日本财团已经不再由某个家族持续控制。但是,战后六大财团、其他新兴财团的成立,始终脱不开某些核心家族的努力和持续经营。
在本书中,仍旧把三菱、住友的幕后核心家族之一设定为创始的岩崎家族和住友家族,而平野隆雄和北川笃司则是代表这两大家族出现在三菱、住友前台管理层中的最高角色,须贺德男、安斋善卫则分别是平野隆雄和北川笃司的助手。
在日本财团的体系中,成为财团的核心企业,有利有弊。利益就是能得到空前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弊端就是发展的独立性受损,而且进一步成为财团核心家族难之又难。森集团和最上恒产就是发展比较好的新贵,财团已经成为他们的股东、提供了大量支持。再进一步让这些新贵成为财团核心企业的话,财团就要通过旗下核心银行、其他核心企业实现对新贵企业的投资,使财团成员持有的总股份占到控制地位。其后,就可以通过核心银行董事会和核心企业社长会协调实现对新贵企业的发展战略控制、人事派遣等事项。
看过《半泽直树》的可能就有点不理解,比如说半泽直树和近藤,怎么就一会被派到这里,一会被派到那里,甚至明明是跟金融无关的行业,原因就在于这里。财团旗下除了核心银行、核心企业,还会有很多供应链配套的企业、外围企业。
总而言之,战后的日本财团,顶级的有六家,其他的还有一些,比如本书中杜撰的友和。财团表面只是以核心银行为纽带、以社长会为平台的“联盟组织”,但暗地里,还是深受旧财阀家族、旧贵族、新政治家族影响的紧密组织。他们实现稳定控制、协调的手段,往往离不开利益、联姻和把柄。
二、国铁改革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世界吹得最盛的经济风,叫做“新自由主义经济”。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旗帜号召下,英国撒切尔进行了国企改革,日本也受到影响,势要将肥大臃肿的国企从政府资产中剥离出去,以此来为政府“减负”。
当时的日本首相,也是我们整个系列里经常提到的中曾根康弘,提出了伟大的“民营化大改革”,将枪头直指日本三大国有企业:ntt日本电信通话会社,jr日本国有铁道会社,jt日本专卖会社。
这三大国企中,ntt是最好捏的软柿子,85年开始启动改革方案商议,86年公布方案准备上市。
第二个就是国铁。
日本铁路在战后至80年代,一直是国营的。由于来自高速公路和航空业的竞争,自1964年以后,日本国铁的盈利逐年下跌。到1983年,铁路旅客运输占各种运输业的分额下降到23%。次年,货运分额下降到仅占6%,运营亏损达数千亿日元。总债务1986年超过了20万亿円,到1987年亏损连同债务共达万亿円。
国铁改革,当时政府的主要目标是还债。然而数以万亿円计的债务,却不是想要参与国铁改革的民营财团势力所背负的。因此,主要就是怎么争夺优势资产、怎么甩掉高债务资产、怎么拿到好资产之后还能在国铁民营改革分割后的企业中占据主导权。
在本书中,武田制造的地、最上恒产和森集团的地,就是因为临近国铁的资产,有助于各方在国铁民营改革中获得利益而备受重视。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可能比较奇怪这么大的利益,为什么财团仿佛又不够重视,其实这是低估了大财团的体量。拿数字打个比方,武田制造的地是陶知命40亿円拿下的,此刻的事件核心是400亿円资产的上田家和体量大约在小几千亿円的森集团、最上恒产的立场。
但之前透露的,大财团比如岩崎家更关心的,还是执政党的选举、下任首相、主导国铁民营改革的政府官员以及与其他财团之间的竞争。就算抛开这些,财团旗下的核心企业往往数十家之多,每一家都是至少森集团、最上恒产量级的企业,所能控制的总的资产规模,其实还要超过整个国铁本身。
举三井财团为例,大家所熟知的东芝、索尼、三洋、nec、丰田,都是三井的核心企业。有这么多的事务需要打理,在国铁改革中倾注了注意力,但不是全部力量,是很正常的事。
三、旧华族
华族是日本于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1869年,日本各地方诸侯版籍奉还之后,废除原来的“公家”(公卿)、“大名”(诸侯)等称呼,将其统称为华族。1871年日本取消旧身份制度,将国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等。华族成为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层,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华族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个等级。其中,旧公卿家族根据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旧大名家族,根据石高(俸禄额)和在戊辰战争中的表现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在经济方面,根据当时的法律,华族的世袭财产受到特别保护,以其为“标的”的转让和抵押行为无效。这样就防止了华族财产的流失,保证了其基本的经济地位。此外华族还集资设立了国立第十五银行(又称华族银行),以保证其财产的保值增值。为了保护历来就贫穷的旧堂上华族,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旧堂上华族保护资金”,以接济贫穷华族。
在政治方面,贵族院议员绝大多数由华族构成,其中30岁以上的公爵和侯爵为当然议员,伯爵、子爵和男爵议员则在拥有本爵位的30岁以上人员当中互选产生。其中伯爵议员定额18名,子爵和男爵议员定额各66名,任期七年。按惯例,贵族院正副议长、宫内大臣、宗秩寮总裁只能由华族出任。在明治、大正时代,由于内阁总理大臣由天皇指定,因此多数内阁总理大臣都是华族出身,其中著名者如伊藤博文、黑田清隆、桂太郎、西园寺公望、近卫文麿等。作为德川宗家当主的德川家达也曾受天皇之命组织内阁,但由于家族会议的反对而拒绝了天皇的命令。
在荣典方面,华族爵位世袭。所有华族均保有宫中席次,华族的地位究竟有多高呢?以最低等级的男爵为例,其宫中席次在贵族院和众议院议员之上,更高于高等官三等者。高等官三等相当于今日的陆军大佐、地方裁判所判事、驻外使馆一等书记官或内阁、各省书记官。
在教育方面,所有华族子弟均有进入学习院学习的特权。将来只要成绩在学习院中能排到中等以上,便可以进入全日本第一的东京帝国大学。成绩靠后的学习院学生也可以进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而普通人为了考入这两所大学则不知要经历多少年的煎熬和努力。
此外华族们还组织设立了华族会馆以加强彼此间的交际,德川宗家当主德川家达常年担任馆长一职。
1947年,根据新的《日本国宪法》,华族制度正式废除。据统计,当时有爵位者包括:公爵17名、侯爵38名、伯爵105名、子爵351名、男爵378名,共计889人。
华族制度虽然废除,但旧华族却仍旧非常活跃。
可以确定的是,华族仍有不少后裔活跃于政、商两界,其中细川家当主甚至出任内阁总理大臣,龟井家当主父女也分别担任着众议员和参议员。此外“华族会馆”也并未消亡,以“霞会馆”(因地处霞关得名)的名称继续存续,拥有数百名会员(会员身份受限)。霞会馆占地五千坪(约一万六千多平方米),1968年建成34层的高层建筑,当时为日本第一。
霞会馆的成员,必须是男性当代家主,而且需要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旧华族之间的联络,代表了一个上层圈子。
在本书中,如果陶知命不是以上田家婿养子的身份,以名正言顺的道路和上田夏纳生下儿子,而是生个儿子直接姓上田,是不符合规矩也不会被承认的。
所以这里面产生的信息差,各家都难以想象上田正裕是愿意主动放弃这个圈子的,从而对上田太郎这四个字产生了过分联想。
【总结】
写这个题材虽然可能给大家带来新鲜感,但也无形中有了这种门槛,实属无奈。
只能说,我尽量平衡剧情推进和背景解说方面的分寸。
其实我也不想做谜语人啊,只不过正文里巴拉巴拉讲解总觉得有问题!
这次先跟大家分享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