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华夏农历甲申之年,也是数百年后,无数国人提起时仍旧忧愤不平的一年,但是一切都已改变。
大明北海舰队所部八千人,于崇祯十六年十月十六日,和登陆马尼拉的一万余西班牙精锐发生激战,最终凭借武器代差带来的巨大优势,以极小的的代价,歼灭西班牙陆军三千余人,击毙西班牙陆军少将德尔加多以下将官上百人,俘虏五千余人,仅有数千名西班牙陆军士兵在舰队炮火的掩护下逃回船上。
而就在西班牙海军混编舰队数十艘战船拔锚仓皇而逃时,隐藏在苏比克湾的大明北海和南海两支舰队百余艘各型战舰已经悄然抵达马尼拉湾外海,并随即对西班牙海军编队了猛攻。
北海舰队旗舰“昆仑舰”在提督刘国能的指挥下,在“补天舰”“裂天舰”,以及南海舰队数艘主力战舰的护航下,率先冲入西班牙海军编队阵中,战舰上各种型号的八十门火炮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在面对西班牙旧式战舰时,犹如虎入羊群一般形成碾压之势,一举击沉三艘西班牙主力战舰,重创两艘,“昆仑舰”自身却受创甚微。
在“昆仑舰”这艘海上巨无霸的横冲直撞下,本就士气大沮的西班牙舰队顿时被冲的七零八散,“补天舰”、“裂天舰”以及南海舰队的数艘主力战舰也乘势发威,对火力配置相对弱小的运兵船进行了凶狠的打击,其他的纵火船、跳帮船也一个个大显身手,以痛打落水狗的姿态,在混战中瞅准时机集火打击只想着逃命的西班牙战船。
陆地上的大战仅用了两个多时辰便早早结束,而海上的大战却足足打了近三个时辰,直到夜色降临时才以明军大胜而收场。
这场陆海大战的战果在崇祯十七年正月送达北京,据不完全统计,来犯的西班牙舰队近乎于全军覆没,仅有不到十艘各型战舰逃向本土,马尼拉湾及附近海面上,到处是战舰的残骸和西班牙士兵的尸体,而这些尸体很快就成了鲨鱼群的美餐。
刘国能、张文耀、郑芝豹在联名奏报中声称,逃向本土的西班牙军队,总人数不会超过三千人,而明军在这两场大战中损失微乎其微。
除了陆战之外,在海战中“昆仑舰”发挥的作用最为巨大,刘国能等三人提出奏请,恳请皇帝在看到如此辉煌的战果后,能够酌情考虑增加“昆仑舰”的制造数量,以使大明海军能够威震东西,更使其他屑小闻风丧胆。
其实刘国能他们不提,朱由检也早已下旨,在金州造船场开建两艘“昆仑级”的重型炮舰,通过在第一艘“昆仑级”建造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后建的两艘在成本上降低了不少,估计建造完毕后,每一艘耗资大约在二十八万两左右,这就比第一艘造价低了差不多六七万两之多,这点银子对于太仓来说,也不算多大的事。
在取得了马尼拉第二次大捷的消息传回国内不久,一件令所有人,尤其是朱由检感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靖海伯郑芝龙上表皇帝,自请举家迁至京城定居。
在接到郑芝龙的表章后,朱由检御览毕,差人将表章送到了内阁,让阁臣们就此事进行商讨,之后阁臣们一直认定,郑芝龙此举大概率并非试探皇帝的心思,观其表中之言,的确是自愿来到皇帝眼皮底下生活。
因为郑芝龙害怕了。
“昆仑号”“裂天号”“补天号”的相继问世,并且在第一次实战中就展现出来的巨大威力,不单是让世界震撼,也让郑芝龙感到了由衷的恐惧。
新问世的巨舰只配备给了北海舰队,这充分说明了皇帝及朝廷防范郑家之意,依照这几艘新舰所表现出来的实力,一旦皇帝要寻个借口拿郑家开刀,郑家舰船虽多,但最终也难保现有的势力范围,而假如新舰在随后的几年里继续建造,将来会对郑家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到那个时候,郑家不仅是保不保得住现有利益的问题,甚至极有可能被连锅端掉。
郑芝龙在接获马尼拉海战的详情后,经过一夜思考后,果断的做出了北迁的决定,他相信,以皇帝多年来的仁慈作风,只要同意他北迁,那他们郑家现有的荣华富贵肯定能得以保全。
在原本的历史中,清政府因为对郑家实力的忌惮,强行要求郑芝龙搬至京城居住,以便可以就近监控与他,防止郑家在东南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郑芝龙在满清并没有什么海上力量的情况下,居然不顾家人的一致反对,答应了清政府的命令,结果最后落个身死人灭的悲惨下场。
有才无志,这句话在郑芝龙身上再次得以验证。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说,他上表自请北迁也可以说是有自知之明,尽管朱由检向来仁慈,甚至被诟病手段偏软,但在北海舰队实力骤增之后,难免会在群臣的建议下,考虑削减郑家在东南沿海的势力,而一旦他做出这个决定,具体实施起来的时候,在有心人的操纵下,最后郑家落个什么样的下场还真是难说。
有些事情一旦发生,就算朱由检是皇帝也不能做到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与众臣达成一致后,朱由检决定接受郑芝龙的“请降”之举,准其择日北上京城,并将其靖海伯之位晋升为靖海侯,在京师西城择地为其建造靖海侯府,当然了,所需费用由郑芝龙自己负担。
在处理完这次小小的意外事情之后,朱由检把目光转向了已经被押解至京师,关在锦衣卫诏狱里的李自成和刘宗敏。
这两人死肯定是必死,但怎么个死法,朱由检考虑了很多种方式,经过再三考虑后,朱由检终于下达了旨意。
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公元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刘宗敏于闹市凌迟,李自成被锦衣卫解至景山后,将其吊死在了歪脖子槐树之上。
这一天,就是历史上的甲申天变、崇祯帝殉国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