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李恪刚得到都水监传来的消息,不过次日早后,淮南各州郡的急信也都日夜兼程地送到了李恪书房的桌案之上,堆积地如小山一般。
楚州、濠州、寿州、和州、宣州等沿江河各地州县,甚至就连北临淮水,不在他所辖之下,隶属河南道的泗州都给他递来了急信,言及淮水水患之事。
正如李恪所预想的那般,李恪虽非亲事官,淮水之事不在他职权之内,但他衔挂淮南黜陟使,又为皇子,无论此事在否在他职权之内,此事他都逃脱不得干系。
毕竟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各地州县官员的眼中,靠着李恪这颗参天巨木,总比他们自己担着责任和风险要容易地多。
不过他们把各地灾情禀至李恪,倒是图了个轻快,可李恪便犯了难了,看着眼前堆积着两摞半人多高的奏本已经皱起了眉头。
“启禀殿下,扬州刺史府水曹从事袁承范求见。”就在李恪正无头绪,为之犯愁时,门卫值守的王府卫率进门对李恪道。
李恪不通水文,更不知该如何治水,当袁承范却是行家,李恪听的袁承范求见,当即道:“快,请袁从事进来。”
“诺。”王府卫率应了一声,便下去领着袁承范进了书房。
“臣袁承范拜见殿下。”面对自己的恩主,袁承范不敢有丝毫的大意,进了书房,便俯身拜道。
李恪亲自上前,将袁承范扶起,对袁承范道:“袁从事快快请起。”
袁承范站起身子,从袖中取出了一份奏本,双手呈到了李恪的身前,对李恪道:“殿下,昨日臣回衙后,便调来了近二十年来的淮水水册,彻夜研究淮水水文,此乃臣昨夜研习所得,还请殿下钧阅。”
李恪伸手自袁承范手中接过奏本,又低头看了看袁承范脸上的模样,果然,袁承范面色稍显苍白,带有倦色,眼中也透着肉眼清晰可见的血丝,显然是昨夜一夜未眠所致。
李恪自袁承范的手中接过奏本,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袁从事为国为民,辛苦了。”
李恪说完,倒也不急着打开袁承范的奏本,而是指着一旁的奏本,对袁承范道:“袁从事可能猜到这些是什么?”
袁承范看了看一旁堆积这的奏本,心中已经有了猜测,回道:“可是各地方官员呈禀水患之事的奏本?”
李恪点了点头道:“不错,正是各地方官员呈禀水患之事的奏本,这些地方官员一个个只顾诉其难处,极尽所能,却都不提及解决之法,看得本王都难断主次了。”
袁承范道:“地方官员做事,素来如此,不过殿下也不必忧心。”
“哦?袁从事可有良策?”李恪听了袁承范的话,问道。
袁承范回道:“治水之主次何必去看这些奏本,殿下要看的是各地水情。”
李恪看着袁承范似有成竹在胸的模样,问道:“袁从事以为呢?”
袁承范回道:“臣以为,治淮水水患之首要,当在楚州盱眙。”
“盱眙?这是为何?盱眙有洪泽湖,足可供水转流,岂是首要?”李恪听了袁承范的话,不解地问道。
盱眙本就是楚州下辖一县,洪泽湖更在盱眙之内,算不得什么名山大川,袁承范不知李恪怎知的洪泽湖,但他还是对李恪道:“洪泽湖方圆不过十余里,若汇小流尚可,可要汇转淮水,恐怕还远远不足。”
十余里?
李恪闻言,先是微微一愣,接着才想了起来。
李恪记忆中的洪泽湖,烟波浩渺,方圆千里,但那都是五百年后的事情了。
如今的淮河,尚无黄河夺道之说,故而在淮河中下段,也还尚无那个自北宋后才成,蓄水万方的洪泽湖,现在的洪泽湖只是一个小泊而已。
袁承范见李恪似乎有些愣住了,哪里知道他的心思,只当他未能全然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接着解释道:“淮水起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淮河之长,计两千余里,而就在这两千余里的淮水之中,水位最涨的便是转水最急楚州盱眙段了。”
楚州盱眙。
李恪听了袁承范的话,从这一摞高高的奏本中找出了楚州刺史方安的奏本。
“楚王殿下钧鉴,臣楚州刺史方安叩拜:连日江淮暴雨,淮水、运河暴涨,均有决堤之险。两水均乃天下要流,如若决堤,所祸者绝非楚州一地,恐将延及江淮,东南半壁,或化作一片泽国...”
方安奏本所写的内容不多,比起其他州郡的少了许多,但李恪看着这倒奏本中的内容,虽还在夏日,但李恪的后背竟嗖地一阵凉意。
诚如方安所言,楚州地处险要,淮水与运河在此交汇,若是两河决堤泛滥,到时受灾的绝不止是楚州一地,甚至不止是淮南这个大唐粮仓,到时整个大唐都会为之动荡。
关中虽号称沃野,然地狭人众,京师每岁产粮已渐不能自给,否则前隋炀帝,太上皇李渊,皇帝李世民也不会每岁巡视洛阳,带着一众官员禁军就食东都了。
淮南每岁运抵关中的粮食多达近百万石,若是淮河水患,今岁没有这百万石粮食,甚至会致关中动荡。
李恪看完楚州刺史方安的奏本,将奏本递到了袁承范的手中,袁承范接过李恪递来的奏本,看了看,对李恪道:“殿下,方刺史之言属实,绝无夸大,此事万不可小觑。”
淮河如若泛滥,这其后意味着什么李恪比袁承范更清楚,他自然不敢有半分大意和怠慢。然治水之时若是尽数交由方安等地方州县官员,李恪又不甚放心。
李恪想着此事,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对袁承范道:“诚如袁从事和方刺史所言,楚州水情关系重大,怠慢不得,本王欲亲往一趟楚州,亲自督导治水之事,袁从事以为如何?”
李恪若是亲往淮南,自有他的好处,一来李恪乃当朝亲王,持节提督淮南的黜陟大使,所到之处如帝亲临,李恪若往楚州,定当鼓舞人心;二来,李恪身份尊贵,若是亲往,必定震慑宵小,既可为袁承范撑腰,使其令得行,又可敦促地方官员,不使懈怠。
袁承范闻言,当即拜道:“殿下忧国忧民,若能亲往楚州,当为天下百姓之幸。”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