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组担心裴该、梁芬会把伪造谶谣之事算在自家头上,荀闿当即开言劝慰,叔父您未免多虑了——
“彼等西人,与我争权非止一日,前有祖氏为鼎足之势,尚不至于冲突。今祖公病重,士少出外,士言独木难支,渐有依附于我之意,大司马乃入洛,更祖军为七军,以阻叔父遽掌兵权。则若彼等疑忌叔父行此下作之策,必将报复,岂能再使梁司徒辞位啊?
“司徒辞位,叔父合当录尚书事,祖公方病,朝政全在掌握,此岂西人所欲见者?故此侄儿以为,是大司马前收兵权,后特以此来笼络叔父,进退之间,既示以威,又告以当相忍为国。倘若疑虑谶谣之事,他又岂能为此啊?”
荀组摇摇头,说:“卿等尚且稚嫩,岂不闻老子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么?”
随即就警告侄子们说:“此必裴、梁以退为进,欲观我等行止也,我若不知餍足,则双方罅隙必深,将来恐我颍川荀氏,或难免于大祸!”
二荀还是有些不大以为然,但也不敢反驳乃叔所言,只得喏喏称是。荀邃随即就问了:“既如此,前日与叔父谋划之事,难道便不可行了么?”
荀组说当然要“行”啊,为啥不“行”呢?
“前日谋划之事,本与裴某有约,非我等跋扈自专也。然梁芬既退,我亦当辞,唯恐卿等不能把握分寸,得陇而望蜀,最终大恶裴某,乃不得不鞭策老骨,再送卿等一程。卿等当知,自古无累世显贵之家,宦途起落,本是常事,唯仕而不骄,黜而不馁,斯可长保家门安泰。
“如今我为天子舅父,任三公,复录尚书事,道玄(荀邃)仆射,而道明(荀闿)御史,一门三职,位列冲要,亦已极矣。从来月盈则亏,倘若不知进退,悖逆天时,必受其祸,卿等不可不虑啊……
“且天子圣寿已近,将届二十,理当选名宦宿儒充侧近以引导之,然后徐徐归政,不可使人以为我荀氏有擅权之心也。”
叔侄三人商议既定,于是数日后,尚书左仆射华恒便转为侍中,而以荀邃进位左仆射,祖纳进位右仆射——在荀组的强力支持下,司马邺不过橡皮图章而已,当即准奏。就此空出一名尚书位置来,则自徐州征召卞壸入京充任——这是早就跟裴该商量好的事儿。
很快,又有朝命下达,正式任命祖约为兖州刺史,转青州刺史郗鉴为豫州刺史——青、徐二州,则全都改命荀氏一党守牧。
此外,荀氏党羽迭有升晋,如荀闿就同时进位为御史中丞,实掌御史台。
随着梁芬的致仕,荀组之录尚书事,荀党鸡犬升天,倘若别无大功,这自然是难以服众的。好在荀泰章、荀道玄等早有谋划——就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广固曹嶷来降。
曹嶷其实早就有归晋之心了,但他此前总还抱持着一定的幻想,以为靠着手上半个青州,数万兵马,乃至广固坚城,可以跟洛阳讨价还价,仍旧实际上割据一方。祖逖、祖约兄弟当时就提出来,曹嶷罪不可逭,除非他交出兵权,亲自到洛阳来请罪,否则绝无受降之理!曹嶷自然不肯答应啦,这才被迫投靠了石赵。
然而如今冯龙在东,苏峻在西,两路夹击,再度杀得曹兵丢盔卸甲,领地日蹙;再加上因为有邵续横亘其间,故此石赵难以全力救援——而且看状况,也基本上没有伸手挽救的强烈意愿——曹嶷困守广固,已至日暮途穷之势了。
荀氏趁机遣使往说,以保全其身家性命作为前提条件,最终说得曹嶷离开广固,孤身前来洛阳陛见。随即赦其前罪,改任为襄城太守,准其带一族、亲信五百人赴任。其余曹兵半充禁军,以实五校,半数解散;广固城暂且不堕,用来积屯粮草,以策应河北的邵续。
虽然谁都知道曹嶷难有复振之力,迟早都要完蛋,但能够使其主动来归,省去了朝廷许多气力,这自然是大功一件了。荀氏即挟此大功,党羽多加升授,而朝野间责难之言反倒渐息。
祖逖在病中听闻此事,不禁慨叹道:“惜乎,不能将曹嶷正国法……然为国家计,暂时亦不得不如此了……”
苏峻得知此事,却是勃然大怒,深恨荀氏——因为他原本想靠着打曹嶷刷功劳的,如此一来,就只能去跟石赵硬磕了;改易为难,都在荀氏一语之间——有没有想过事先听取他苏子高的意见啊?!
——————————
洛阳城内外纷传的那则“一日堕,易车驾”的谶言,其实在梁芬提醒裴该之前,关中的裴诜就提前得到了秘密传报——他就是管情报工作的呀。裴子羽愕然之下,先去拜见其父、雍州刺史裴粹,密报此事。裴粹说这事儿可不小——“必乃羯贼欲离间我晋君臣也!”吩咐裴诜慎勿外传,他去跟裴嶷商议应对之策。
就此当夜密访裴嶷,被让进了书斋。裴粹将那则谶谣一说,裴文冀玲珑心窍,自然片刻间便即明了其意。裴粹就说了:“此谶分明欲离间我晋君臣,大坏文约声名,恐是羯贼于战阵上不能取胜,故而施行诡道。然而……文约所处极高,侧目者多,木秀于林,必受人忌,倘若……此谶实出洛中诸公授意,恐怕凶险了……”
裴嶷却貌似并不象裴粹初闻此谶时那般吃惊,略一沉吟,便从案上抽出一卷纸来,递给裴粹,缓缓说道:“此乃文约历年所作诗歌,我命胡飞等逐一笔录,以便将来付印刊行——阿兄请看。”
裴粹满头的雾水,不明白对方究竟是何用意,但也只得双手接过来,稍稍展读。裴嶷随即就压低声音问他:“阿兄所见,文约诗作中以何言为最常用啊?”
裴粹的学问说不上有多高深,终究是积年官吏,对于文字是相当敏感的,一目十行之下,便即明晰裴嶷所指——关键裴该“写”的诗并不多,也就十来首而已,还不包括才穿越之时脱口而出的“国破山河在”——
诗中有“胡马窥亭障”句,有“弓劲胡马骄”句,有“不教胡马度阴山”句,有“胡马当秋肥”句……
裴粹乃道:“文约诗中,常用‘胡马’二字,抒其逐胡灭寇,扫尽烟尘之伟志也——壮哉!”
裴嶷点头道:“不错,其常用之言,正是‘胡马’二字。”随即用右手中指关节轻叩书案,又再配合着节奏,一字一顿地重复道——“胡,马。”
裴粹骤闻此言,双手不禁一个哆嗦,差点儿把那卷纸给扔了。他瞪大双眼,低头瞧瞧文卷,又再抬头注视裴嶷,愕然良久,这才神情紧张地问道:“此……纯属文冀之妄测吧?难免有深文周纳之嫌……”
裴嶷反问道:“是否弟之妄测,阿兄自知。且文约即无此心……难道,此心便不能有么?”
他见裴粹的神情仍然仓惶、狼狈,不能遽作反应,便又补充道:“阿兄与文约相处时日尚浅,不似愚弟,从之于徐方,复北伐、西征,直至长安,内定雍、秦而外逐胡寇。亲眷间私谈之际,文约于天家,每出不敬之语——称宣皇帝之智,而以为不若诸葛;云文皇帝之才,而不讳曹髦之事;道武皇帝之功,而恨其封建诸侯。且即文约不言,天下丧乱,乱在惠皇帝无能,而诸藩阋墙,即昔汉、魏之德衰,不若司马家之甚也。有识之士,无不明此,难道阿兄独独不悟么?”
裴粹摇头道:“文约即有不恭之语,我亦未尝听闻。唯观其志向,在于恢复社稷;察其为人,谦恭温厚,无专断之意,则即便有怨怼于天家,亦未必别生异心也。且今天子唯垂拱而已,荀氏虽欲揽政,尚且不见跋扈,执臣道而无身危之虞,谋非份反恐身名俱裂,又何必要行此下策啊?”
裴嶷劝说道:“阿兄,若无其势而妄行其事,斯为下策;既成其势而顺行其事,千秋万岁,何来下策之说啊?天子垂拱,其权必移;荀氏揽政,必有党附之而以文约,及我等为寇仇者,岂云久执臣道而身可以不危哪?
“至于文约是否有此心,我等为其尊长,何不稍稍引导之……”
反复怂恿之下,他终于说服了裴粹,于是二人密商良久,随即各自通过隐秘的渠道,把那则谶谣的前两句——“一日堕,易车驾;一日升,秦当雄”——暗中于长安内外传布……
——————————
再说石勒返归襄国之后,果然召见程遐,命其尽快设谋,遣人于洛阳散布谣言,说裴该有背晋自立之心。程子远领命而去,但是过不多久,他就收到了眼线的密报,说最近几个月,洛阳城内外出现了这么一则谶谣……
程遐不禁大怒,在反复思忖了整整一晚后,翌日便来密报石勒。他把谶谣的含义向石勒详细解说了一番,石勒捻须而笑:“此言甚佳,不想短短数日间,卿便有此良谋。”
程子远拱手道:“臣不敢居功,明报陛下,此谶非臣所制也!”
石勒闻言,不禁微微一愣,就问了:“若非子远所制,那是谁人所为啊?难道还有什么人欲离间晋之君臣,谋害裴文约么?除非是……曹嶷?”
程遐摇头道:“曹嶷粗鲁无文之辈,麾下也无才杰之士,如何能设此谋,又如何能作此谶呢?臣计算时日,此谶在陛下于河内与裴文约对峙之时,便已传布洛阳,乃疑为张孟孙所制也。”
石勒不禁疑惑,说:“此计确乎是太傅所献,但若已造此谶,为何不肯明告于朕哪?”
程遐突然间后退半步,俯身叩头。石勒赶紧伸手搀扶,说话讲得好好的,你这是做啥咧?程子远便道:“臣与太傅素不相得,陛下深知也,故而虽有所揣测,恐怕陛下疑心臣欲进谗,诽谤太傅,故而不敢明言;然若不言,又非为臣之道,故而唯有叩首谢罪而已……”
石勒双眼微微一眯,随即一摆手,把侍从全都轰了出去,然后才压低声音对程遐说:“此处唯我君臣二人,但有所虑,不必讳言,朕亦不罪——究竟太傅为何要造此谶言,却又不肯明告于朕啊?”
程遐这才根据自家的揣测,详细对石勒解说道:
“太傅造此谶言……”他就一口咬定这是张宾所制的了——“其意非止离间晋之君臣而已,实欲迫使裴文约自立。即便裴某本无妄心,晋主闻此,岂能不忌?且谶谣传布,关中亦必有所闻知,则裴氏将吏,谁不望应此谶而得附骥尾啊?裴某若不顺势而为,则是上失主心,下逆臣意,进退无据,唯死而已!
“陛下深知裴文约,彼岂是因循苟且,冀望无虞,而不肯奋斗以求活者?然而若即向洛阳篡夺晋祚,祖士稚虽病,麾下貔貅尚有数万,两相争斗,得利者唯我赵也。是故裴某但有于关中自立一途了。”
石勒点头道:“此乃必然之理。”随即笑笑:“曩昔朕亦感念刘元海之恩,不忍背汉,唯卿等苦谏,朕又岂能罔顾忠臣之心,而失卿等所望啊?裴文约想亦如是,即其不肯背晋,形势所迫,将吏拥戴,亦不得不裂土于关中了。
“此亦太傅向朕献计之由,倘若晋、秦两分,赵为雄长,再欲逐鹿中原,底定天下,必容易也。然而若实为太傅造此谶,乃大功一件,何以不肯对朕明言哪?即便太傅向来谦冲,不愿居功,亦可密告朕也,何以特隐其事?”
程遐斟酌了一下言辞,拱手道:“臣恐是太傅欲自留后路也!”
“此言何意?”
“臣不揣冒昧,直陈君前,陛下勿罪。倘若晋人上下一心,地兼宛、洛、关、陇、青、徐,以及荆、扬,复南取巴、蜀,北和鲜卑,天下三分,实得其二,而我赵仅以冀、幽、并三州与之拮抗,恐无必胜之策……”
石勒颔首道:“卿言是也,若我实能兼并段氏、宇文等,复徐徐积聚二三年,自不畏晋;唯以今日之势,小大有差,朕亦深知——卿忠言直陈,朕自不怪罪。然此与张太傅设谶,又有何关联了?”
石勒这份心急啊,你们这些读书人说话就喜欢绕圈子,还先铺陈一整套的背景、条件,就不能一两句话直接点明了么?
程子远倒是已经把背景、条件全都铺陈得差不多了,于是便一口气说道:“倘若天不向赵,导致挫败,则我等为陛下重臣,必如诸刘一般,押赴洛阳市上,妻孥并戮,举族俱诛——张太傅自也难逃其死!是故太傅善辅陛下,绝无向晋之意,因知晋人必无宽赦之理也。
“然而裴文约在营中时,便甚礼敬太傅,几执弟子礼,则若太傅落于其手,或可免于一死。陛下且思,倘若裴文约为晋臣,不能救太傅性命,若为人主,生杀黜陟,俱在一心——是故太傅才欲促使裴某自立也。此计非独有利于陛下,抑且有利于裴文约!
“或者裴某本有此心,奈无契机——晋主不疑,将吏无望,骤行险计,声名必败。因而太傅故造此谶,散布天下,以促成之;也因此不敢明告陛下也!”
石勒越听,脸色便愈是阴沉,有如乌云笼罩……
(第十卷“白刃洒赤血”终)
.。m.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