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露兰·多拉还说:“即便作为文化投资者,好莱坞也是最好的出发地,可以赚全世界的钱。”
这话也没错,好莱坞是米国的大产业,和华尔街一样重要,邀请苏长青一起赚美元总不会是坑人,毕竟这比赚人民币快多了。
只是梅露兰·多拉作为米国亚太地区副国务卿的高级助理,却为外国资本进军好莱坞下指导棋,这屁股显然全坐苏长青怀里了。
不过鉴于她们的总统、副总统、候任总统都可能里通外国,这好像也不足为奇,米国就是个大力出奇迹的地方。
苏长青完全赞同她的建议,费心费力开拓来的市场当然要进入。
不过他也很慎重,没有立刻表态接下去怎么做。
作为当事人他更明白进军好莱坞的时机是否成熟,主观判断是不够的,还得看《入殓师》以及接下来的《黑天鹅》票房情况。
梅露兰·多拉当然也明白这一点,却过于信心满满,这似乎也是米国人的通病。
对好莱坞而言,一个导演获奖只是有了敲门砖,最重要的还是考察票房,国内获奖导演一再尝试走出去,最终都输在这上面。
有几个香港导演从未获得过国际大奖,就是凭票房进入好莱坞的,发展相对好许多。
现实是残酷的,所谓合作发行八部电影是锦上添花型协议,票房好一切都好,可以继续合作,一旦赔钱就是废纸一张。
这份合约是互惠互利的,但更多是在约束制片方,别赚到钱就试图找分成更好的发行商,像某些艺人似的一旦红了就换东家或者独立发展。
无论如何今年是没办法开拍新片了,八月之后要拍《钢琴教师》,如果真想开拍《无间行者》也只能相约九八纳入明年的计划了。
《无间行者》是《无间道》的美国版,当年是小李子拍的,明年就拍的话,形象上似乎太嫩了。
另外随着获得戛纳影帝以及《泰坦尼克号》上映,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炙手可热,近两年的日程恐怕都已排满了。
不过他本人倒是一再表示合作愿望,也不知有多少客气在里头。
其实苏长青对九八年已经有了大致规划,他个人部分仍打算拍两部戏,九七年的模式就挺好,《黑天鹅》立足国内,《钢琴教师》放眼世界,内外兼顾统筹发展。
至于拍什么、与什么人合作得慎重考虑,别因为梅露兰·多拉的恋恋不舍而受影响。
《入殓师》在中国剧院的首映式很成功,苏长青在两个电影节上也结交了些人脉,早就打电话邀请了布鲁斯威利斯以及伍迪·哈里森,再加上派拉蒙组织的嘉宾,当天红毯也是群星璀璨。
尤其是伍迪·哈里森,两人连着在柏林和戛纳碰面,从竖中指开始,渐渐也成了朋友。
因为曾经合作《黑雨》,高仓健与迈克尔·道格拉斯成了朋友,首映时也前来捧场。
另外前来的还有《侏罗纪公园》的男主萨姆·尼尔,阿佳妮的成名作《着魔》就是和他合作的,日前刚拍完了派拉蒙的《黑洞表面》,这次受阿佳妮之托也前来助威。
《着魔》和《黑洞表面》都是克苏鲁体系的经典之作,虽然《黑洞表面》并非十分优秀,但两部片子在电影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派拉蒙很有宣传经验,电影放映结束后邀请这些明星拍摄推荐语,一人一句话搞了个串烧,之后循环在各大电视台播放,广告效果非常好。
苏长青这段时间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通过几次电话,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不过这次首映礼没有邀请他。
主要还是为他考虑,前些天记者拍到他和黛米摩尔共进晚餐,一度闹得沸沸扬扬,这时候和布鲁斯威利斯凑在一起不好看,甚至可能把娱记们的注意力带偏了。
另外就是《泰坦尼克号》仍在后期制作,卡梅隆恐怕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参加苏长青电影的首映式不感冒,何必强人所难。
大卫·兰道也赞同苏长青的作法:“好莱坞是个复杂的地方,得学会小心谨慎,与什么人合影都是门学问。”
类似的话苏长青很早以前就听过,说的是北京文化圈派系林立,请人吃饭是门学问,有些人互相之间矛盾很深,是不能坐在一起的。
派拉蒙邀请了大批记者和影评家观影,其中就有著名影评人莫德·门罗,当年就是他在《洛杉矶时报》上发了篇文章,盛赞《太平号》是一部创意十足的好电影。
后来苏长青才知道这人是梅露兰·多拉的大学同学。
莫德·门罗是个黑人,一头卷发有些害羞,放映结束后他对苏长青说:“您的电影很感人,真心话。”
这部电影的确很感人,首映后的记者会上没有出现攻击性或者政治性的提问,问题都比较温和,基本都是创作动机、感受、期望一类常规问题。
尴尬的是这些人显然缺乏基本常识,电影看完了普遍认为故事发生在中国。
这也不怪他们,想要欧美人区别中日,就必须出现一些刻板的因素,比如蒙面的忍者、东洋太刀或者旗袍、戴斗笠的农民。
记者尚且如此,普通民众的误解就更多了,大多数分不清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越南,甚至有人认为这些国家都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就只能感谢大家的好意了。
苏长青也懒得解释,记者会上没义务给大家上地理、历史课,以至于第二天影评、新闻见报,《入殓师》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国电影,演员的国籍自然也都搞错,令在美日裔相当不满。
《入殓师》北美首日票房六百二十万,刷新了非英语艺术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
影评一片赞誉之声,苏长青一天到晚都在接各种祝贺电话,比获得戛纳大奖还热闹。
看来钱比荣誉更动人心。
梅露兰·多拉去华盛顿报到去了,并没有在首映式露面,苏长青在洛杉矶待了三天,除了各种应酬,基本与高仓健和鹿野千津待在一起,每天关注票房成绩。
接下来两天周六周日,一个周末下来《入殓师》票房达到了两千一百万,已经和商业片差不多。
连高仓健都感叹:“很难想象一部外国的文艺片,能在米国取得这样的成绩。”
苏长青说了句挺耳熟的话:“东亚携手,未来可期。”
三天后,三人一起飞往东京。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