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向来讲究孝道,各种标榜孝道的故事层出不穷,也是一种十分利于国家稳定的美德之一。笔x趣x阁biquge。info陆承启从来不否认“以孝治国”的实用性,毕竟大家都吃这一套,也有利朝廷的统治。
儒家学说,能占据中原大国几千年的学术统治地位,自然有它的道理。儒家学说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准则,以此为伦理准则,则能很好地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使彼此达到和谐的状态。
而儒家待人接物的准则,则是“温、良、恭、俭、让”,意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即便不同意你的意见,我也尊重你。这和后来西方提出的“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其实是一样的。不过,这只是读书人和读书人之间互相尊重,并不像西方的学说那样,包括对读书人对其他阶层尊重。这也是华夏文化很矛盾的地方。
最后在这些所有美好准则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道德标准,那就是“忠、孝、廉、耻、勇”,此乃五德。为何把忠放在最前面?这也是为何儒家学说能成为统治者喜欢的学说的缘故,提倡忠君,自然也会忠于朝廷。做臣子要为君王尽忠,作为人子要为父母尽孝,廉耻指的是廉洁的操守和知道耻辱。勇就不用说了,指的是不是武勇,而是勇气。
这十五个字,道尽了儒家学说的精髓,也诠释了为何能成为最大的学说流派的原因。其实孔圣人只提出过“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但都不能成为统治者的菜。唯独董仲舒进一步诠释为“仁、义、礼、智、信”,提出天人感应,才奠定了儒家学说为帝王学说的地位。之后儒家学说继续发展,进而衍生出“温、良、恭、俭、让”和“忠、孝、廉、耻、勇”这十个道德标准,牢牢地让儒家学说把持着思想界一哥的地位。
而周芷若受到这样的影响,自然也免不了俗,认为陆承启大半年未曾去看一下庶母妃,是一种大不孝的行为。而并不是原先灵魂的陆承启,又怎么会知道,古人对孝悌是这么看重的?
陆承启也曾听说过景福殿的事情,可一来他怕被人拆穿西洋镜,二来对一个陌生人,实在提不起尽孝道的心思。或许他灵魂深处,依旧留恋着前世的父母,才如此抗拒吧?
为帝日久,陆承启也明白了,有些事情,哪怕做做表面功夫,也是必要的。要是皇帝都不行孝道,如何能让万万子民信服,尊崇忠孝之道?
念头一转,陆承启立即说道:“此事是朕疏忽了,梓童提醒得对。今日恰逢无甚要紧之事,便和梓童去看一下庶母妃吧。那景福殿之中,宫人虽多,(本章未完,请翻页)